close

image.jpeg

《持明追隨釋迦牟尼佛的足跡》
持明恩師仁增塔欽開示

朝聖日誌
2015年2月26日

早上在恩師帶領下,善眾們在祈願聲中離開了佛陀證悟成道的金剛寶座正覺大塔,準備前往佛陀第二轉佛法,宣講性空緣起法門之淨處靈鷲山,出發時恩師不斷提醒各位要不忘菩提心,時時用憶念來增長菩提心,以淨化多生多世累積之深厚我執習氣。
途中經過當時佛陀時代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經過無常的洗禮後,曾經名聞印度六大城市之一的大城,如今整座城市早已不復繁華,僅存留著王舍城城牆的遺址及當時馬車車道的遺址,可見無常力量的強大。
抵達靈鷲山之後,恩師帶領善眾供僧、濟貧與修法,並於當時佛陀講法之淨所,為善眾開演五藴皆空之真理,此亦是心經的精華: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以外無有空,空以外無有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並引般若經佛對百施天王所述:「每一三千大千世界都塑造供養佛像其功德無量無邊,若動念思惟諸法到成佛之間本質皆空時,其一毫毛之功德勝於前者。」故恩師鼓勵大家經常念心經不錯啊!緊接著又前往朝拜佛陀諸大弟子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等尊者之閉關山洞。
下午參觀那爛陀博物舘,館內陳列過去佛教歷代佛像及相關文物,經過無情歲月的摧毀下,幾乎沒有一個完整的佛像文物。之後繼續參禮那爛陀大學,它興建於西元五世紀,一個曾經盛極一時的萬人佛法大學,最後於十二世紀遭到回教蘇丹國王的嚴重破壞燒毀,現在也是僅存殘破遺址。
恩師表示蓮師及佈瑪目札都曾於此大學宣講過佛法,還有印度六莊嚴二勝及月稱、寂天菩薩等,以及西藏諸位上師亦曾在此處講學,這裡孕育出無數高僧大德,也宣講無量顯密佛法,雖然外相物質早已被破壞殆盡,但內在精神傳承,卻已在藏地、漢地開花結果,繼續代代流傳下去了。
最後恩師期勉各位好好在此聖地祈願:願我渺小的智慧能擴大,使之一切圓滿,願我渺小的我執思想能淨化,讓心胸更加寛大,獲得如六莊嚴二勝之大智慧。值此因緣,恩師也發願要翻譯其太叔公憲嘎法王所著之十三部大論,並請有勇氣參與之持明法子於此聖地允諾祈願。
隨後又轉往朝聖竹林精舍,此聖處為迦蘭陀尊者獻地、頻婆娑羅王興建精舍供養佛陀的,此精舍亦是佛陀大弟子智慧第一舍利弗尊者和神通第一目犍連尊者初次與佛會面而成為佛弟子的地方。
晚上恩師在飯店的大佛堂再次為持明法子講述佛法,勸勉各位心中要多觀想、多祈願聖地的諸佛菩薩聖者,以及多想顯密一切的佛法,然而今天恩師希望大家記住最主要的佛法是空性,快樂時要多想空性,痛苦時也要多想空性,想著今天我性空緣起無別地動念、性空緣起無別地行持、性空緣起無別地學佛、性空緣起無別地學習一切世出世間法,若能如此想,則一切佛法全聚集於此,原本我們和佛是一模一樣,但沒有變成和佛一樣的功能和厲害,是因為經常想的不多,用心不夠,所以從今天開始要多想佛法,多練習佛法。
 
聖地介紹:依據佛經的記載,靈鷲山是環繞在王舍城周圍的五山之一,梵文名為耆闍崛山( Grdhrakūta ),靈鷲山乃因山上的石頭形狀似鷲鳥的山石而得名, 漢譯佛經亦有按音譯稱之為「耆闍崛山」,靈鷲山位於古印度的摩揭陀國,是佛陀第二轉佛法的說法處,佛陀在靈鷲山宣講了「妙法蓮華經」、「大集經」、「寶積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等重要經典於世界上廣為流傳。
那爛陀,梵名 Nalanda,又作那蘭陀寺、阿蘭陀寺。意譯施無厭寺。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府。大唐西域記卷載有那爛陀寺建寺之由來及沿革,佛陀曾於此說法三月,彼入滅後未久,帝日王即於此處創建伽藍。本寺為七世紀時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達萬人,修學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蓋本寺初為唯識學派之中心,其後演變為密教之一大中心。大乘有宗著名之論師,如護法、德慧、護月、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智光等人都曾先後在此講學,或擔任本寺住持。此外,遠自我國及東南亞諸國而來之留學僧亦不少,如我國之玄奘、義淨、荊州道琳、太州玄照、并州道生、洛陽智弘,及新羅之慧業、阿離耶跋摩等人皆曾來此就學。又當時由印度來華之波羅頗迦羅蜜多羅、地婆訶羅、善無畏、金剛智、般剌若等諸師亦曾修學於本寺。
參考:佛光大字典等資料。
竹林精舍:是中印度摩揭陀國最早之佛教寺院。又稱迦蘭陀竹園、竹園伽藍。為迦蘭陀長者所奉獻之竹林,由頻婆娑羅王建造伽藍而成。與舍衛城之祇園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之二大精舍。陀佛在世,多居於此說法開化。
參考:佛光大字典等資料。

 

 

arrow
arrow

    慢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